首页>集外集 > 我来说ldquo持中rdq

我来说ldquo持中rdq

目录

我来说“持中&rdqu

风闻有我的老同学玄同(2)其人者,往往背地里褒贬我,褒固无妨,而又有贬,则岂不可气呢?今天寻出漏dong,虽然与我无干,但也就来回敬一箭罢:报仇雪恨,《秋》之义(3)也。

他在《语丝》第二期上说,有某人挖苦叶名琛的对联“不战,不和,不守;不死,不降,不走。”

大概可以作为中国人“持中”

的真相之说明。

(4)我以为这是不对的。

夫近乎“持中”

的态度大概有二:一者“非彼即此”

二者“可彼可此”

也。

前者是无主意,不盲从,不附势,或者别有独特的见解;但境遇是很危险的,所以叶名琛终至于败亡,虽然他不过是无主意。

后者则是“骑墙”

或是极巧妙的“随风倒”

了,然而在中国最得法,所以中国人的“持中”

大概是这个。

倘改篡了旧对联来说明,就该是:

“似战,似和,似守;似死,似降,似走。”

于是玄同即应据精神文明法律第九万三千八百九十四条,治以“误解真相,惑世诬民”

之罪了。

但因为文中用有“大概”

二字,可以酌给末减(5):这两个字是我也很喜欢用的。

(1)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《语丝》周刊第五期。

(2)玄同钱玄同。

一九○八年,他在日本东京和鲁迅一同听过章太炎讲授《说文解字》。

(3)《秋》之义《秋》中有不少地方赞美报仇雪恨,如《秋·公羊传》庄公四年称:“九世犹可以复仇乎?虽百世可也。”

又定公四年:“父不受诛,子复仇可也。”

(4)叶名琛(1807—1859)字昆臣,湖北汉阳人,清朝大臣。

一八五二年(咸丰二年)任两广总督。

一八五七年英法联军侵略广州时,他不作战争准备,在家设长仙馆,供奉所谓吕dong宾和李太白二仙的牌位,扶乩以占吉凶。

广州失陷后被俘,送往香港,后又转囚印度加尔各答镇海楼,一八五九年病死。

当时人们讽刺他的对联全文是:“不战不和不守,相臣度量,疆臣抱负;不死不降不走,古之所无,今之罕有。”

钱玄同在《语丝》周刊第二期(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)发表的《随感录·“持中”

底真相之说明》中,引用了这副对联,说:“我觉得这大概可以作为‘持中’底真相之说明了。”

(5)末减减轻罪罚的意思。

《左传》昭公十四年:“三数叔鱼之恶,不为末减。”

晋代杜预注:“末,薄也;减;轻也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