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心
民心
《晏子》治要·问上
景公问晏子曰:“谋必得,事必成,有术乎?”
对曰:“有。”
公曰:“其术何如?”
晏子曰:“谋度于义者必得,事因于民者必成。
反义而谋,背民而动,未闻存者也。
昔三代之兴也,谋必度于义,事必因于民;及其衰也,谋者反义,兴事伤民。
故度义因民,谋事之术也。”
《管子》治要·牧民
四维:一曰礼,二曰义,三曰廉,四曰耻。
政之所行,在顺民心;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。
民恶忧劳,我逸乐之;民恶贫贱,我富贵之;民恶危坠,我存安之;民恶灭绝,我生育之。
能逸乐之,则民为之忧劳;能富贵之,则民为之贫贱;能存安之,则民为之危坠;能生育之,则民为之灭绝。
故刑罚不足以恐其意,杀戮不足以服其心。
故刑罚繁而意不恐,则令不行矣;杀戮众而心不服,则上位危矣。
故从其四欲,则远者自亲;行其四恶,则近者叛之。
故知与之为取者,政之宝也。
《文子》治要·自然
以道治天下,非易民性也,因其有而条畅之。
故渎水者,因水之流;产稼者,因地之宜;征伐者,因民之欲。
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。
故先王之制法,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;无其性,无其养,不可使遵道也。
人之性有仁义之资,非圣王为之法度,不可使向方也。
因其所恶以禁奸,故刑罚不用,威行如神矣。
因其性,即天下听从;咈其性,即法度张而不用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