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1章
第711章
“韩知府不用此法,原也在预料之中。
前几日他从标营选了十几个营兵放在安定书院后山日日操练。
安定书院这段时间也放出告示,说要招收良善人家子弟入武学!
因为不用入军籍,故而不少穷苦人家都将孩子送了过去,据说韩辑天天都要去看一看,甚至还亲自给那些武学生讲课。”
郑应昌刚去泰州办事,回来后将他在泰州的见闻讲了一遍。
陈凡展开今日刚刚收到的书信道:“杨同知在常州写信来,说朝廷很是重视此事,部议中,大人们对选何练兵之法争议颇大。
杨同知说,不多日朝廷就会亲派大员来我东南,专研此事。”
覃士群抚须笑道:“难怪那韩知府如此上心,估计是想着借此机会入得圣人之眼。”
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,关于东南兴办武学,各省练兵的消息越来越多。
陈凡几人总结之后发现,朝廷的政策对此有些模糊,他只让各省兴办武学,但没有统一的教材,也多是委任地方官员和士大夫行办此事。
可朝廷中相关的争议却不绝于耳,有人建议重振卫学,将武学纳入卫学中,然后用北宋《武经总要》的办法训练武学生。
也有人觉得卫所已经实不堪用,那些卫所兵丁,很多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卫所军官家的佃户,让他们种田可以,让他们打仗却是不行。
卫所不仅教不出武学生,也没有武学生的好苗子,想要搞好武学,就只能从民间遴选。
陈凡道:“县衙明日就要张贴告示,到时候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来报名。”
第二天一早,县衙八字墙外便贴上了露布:
钦奉总督军门钧旨设塾训武事
告本县忠勇子弟知悉:
盖闻承平修武,社稷之纲;弘毅养士,乡闾之盾。
今倭氛虽靖而边燧未宁,负耒耒耜则为民,执干戈则为兵。
特依法度,开弘毅武塾,择良家子教习战守之术。
凡我子弟,当以报国守土为志,踊跃应募!
一、选士之要
首察心性,次考筋力
良民根脚:须三代隶本县籍,身家清白,无刑狱奸盗事;
胆气为先:面恶兽、闻金鼓而色不变者;
膂力为基:能挽硬弓一石,负五十斤疾行三十里;
朴拙者取:市井油滑、衙门积年、黥面跛足者不纳!
二、教习之纲(恪守新书六科)
「练胆气以立魂,习技艺以充器」
......
三、养兵之制(县衙特恩)
「厚廪饩以砺志,明赏罚以正心」
月给米三斗,冬夏赐战袄靴履;
岁考优等者教习兵法战策,保以武举;
犯十七条禁令者(喧哗乱行、私斗窃物等),杖革逐出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