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我才刚拿剑,你们怎么都怂了? > 第12926章

第12926章

目录

第12926章

马屏之所以如此,不就是因为自己出身寒素,便经常故意与世族子弟不对付,据说因此与永泰县王涌金关系亲近。

周炳泰对此却是极为看不上眼,不是他出身好,相反,他出身比马屏更穷,年少求学经历更苦,在周炳泰看来,若是真有风骨,你马屏与那些世家子弟的官场同僚,说话怎就不夹枪带棒了?偏要为难一个做正经买卖的意迟巷韦赹?

杨爽微笑道:“诗词文章古董字画,未尝不抬举古人。”

马屏神色惋惜道:“可惜杨探花未能请到赵侍郎。”

他瞥了眼坐在对面的“老翁”

严熠,真是个窝囊废,竟然连自己的房师都请不动。

坐在杨爽身边的王钦若微笑道:“赵侍郎事务繁重,不来是常理,来了,才是反常事情。”

严熠神色木讷。

先前杨爽私底下提议,让他与赵侍郎提一提此事,看看能否邀请到赵侍郎。

严熠说自己试试看,但其实根本就没有去那位房师跟前自讨没趣。

京城官场的有心人,早就计算出来了,去国师府次数最多的,除了吏部的曹酒鬼,就是刑部赵繇。

他们参加辗转于陪都会试、京城殿试廷对这一年,公认是大骊朝的科举大年份。

被朝野上下誉为大骊百年未有之盛事。

一是规模之大,二是英才之优。

因为曾经一洲即一国的关系,哪怕宋氏刚刚归还半壁江山,他们这一届大骊科举的会试,还是将考场设在了更有利于南方举子赶考的陪都洛京,之后的殿试廷对才是在京城。

当年应试举子多达九千余人,以至于大骊不得不打破常例,首次设置五甲进士,即便如此,进士和加上同进士的数量,总计依旧不过三百六十余人。

而被誉为“座师”

的主考官,正是当时担任陪都礼部尚书的柳清风。

这年的一甲三名,分别是状元张定,榜眼曹晴朗,探花杨爽。

如今大名鼎鼎的刑部侍郎赵繇,在那会儿还是名声不显的存在,只是负责分房阅卷的十六位阅卷官之一。

房师赵繇的“门生”

相对最少,二甲进士有两个。

其中一个,是年纪最小的新科进士,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李铣。

还有一个就是严熠。

如今凑巧都在刑部当差,不过一个在京城一个在陪都。

他们这拨同年当中,公认文采最好的,还是茂林郎王钦若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返回顶部